电池车身一体化!比亚迪CTB技术凭什么定义下一代电池技术线路

众所周知,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已至瓶颈期,过去的电池包由电芯组成模块,再由模块组成电池包,其能量密度很难再有大的突破,而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要求越来越高,很多车企都把电池技术作为核心的攻关方向,但每前进一小步都很不容易。然而,随着比亚迪海豹的预售,比亚迪CTB技术浮出水面,业内普遍认为它将重新定义下一代电池技术线路。为什么这样说?

CTB技术不是简单的进化,而是“豹变”

CTB技术说起来很好理解,就是电池车身一体化,但是真正实现起来并不简单。而CTB技术优化了车身结构和生产工艺,动力电池系统能量体因此成了结构件,这是对传统造车工艺的颠覆。

举个例子,要将电池和车身实现紧密贴合,对电池包的体积就有严格的要求,否则很难融为一体,而刀片电池为CTB技术的实现埋下了伏笔。同时电池与车身托盘和上盖粘连,形成了“类蜂窝”的超高强度铝板三明治结构,即便遭遇50吨的重卡碾压,仍可保障它的安全。

除了电池安全,有了电池包参与的车身结构,车身地板横梁左右贯通,并采用闭口辊轧件设计,车身稳定性更高,侧碰撞能量传递能力也得以提升,加上电池包的类蜂窝结构,车辆受到外力时的抵抗弹性形变能力有效提升。一般来说百万级的豪华车的整车扭转刚度将40000N·m/°列为门槛,而海豹则达到了40500N·m/°。这也就意味着e平台3.0在CTB技术的加持下,安全性再次提升。

扭转刚度的提升,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安全性,车辆的操控性同样得到了提升,海豹的麋鹿测试通过车速83.5km/h,单移线测试通过车速133km/h,稳态回转最大横向稳定加速度1.05g。这一组达到跑车级水平的参数,就是最好的例证。

再者,车辆的NVH水准与车身的止振能力有很大的关系,CTB技术将车身地板与电池上盖板合二为一,相较CTP方案,振动速率和振幅降低90%,路噪降低1.5dB,面对颠簸路面,搭载CTB技术的车辆将会更加舒适和平稳。

都说牵一发而动全身,CTB技术在不牺牲性能指标的前提下,还能大幅提升车辆的安全性、操控性和舒适性。由此,可以肯定地说,CTB技术不是简单的简化,而是让e平台3.0完成了“豹变”。

突破瓶颈,电池车身一体化的“比亚迪路线”

再来看看新能源电池技术,最近几年的确得到了大幅的跃升,而比亚迪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领导者的地位,e平台、刀片电池的诞生,再到e平台3.0以及CTB技术,每一步都走在了行业前列。

在传统的认知中,操控和效率始终是汽车研发的难点,新能源要实现高阶的电池保护,就必定会牺牲其他性能指标,CTB技术底盘和电池高度集成,让e平台3.0打破了“性能开发跷跷板”。比如,经过CTB的构造重塑后,前后50:50黄金轴荷比不仅车身更平稳,刀片电池的加持,实现了纯电平台下的“低趴”运动姿态,同时底盘可实现全平设计,操控性和风阻系数进一步增强,由于车身地板与电池上盖集成一体,垂向乘坐空间增加了10毫米,即便拥有了低趴的造型,但是空间却没有丝毫妥协。

另外,CTB技术赋能的e平台3.0还拥有更加高效的四驱构架、热管理系统和快充性能,海豹的峰值功率达到了230kw,峰值扭矩更是达到了360N.m,百公里加速仅需3.8s,充电15分钟可实现300km的续航,并且兼容国内所有的充电桩。

坦率地讲,高集成化和高能量密度既是趋势,也是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一难关,而CTB技术将底盘技术和电池技术集成,也使更高阶的智能驾驶有了可能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突破新能源电池技术的自限性,给全行业提供了具备示范性的新思路,这也正是比亚迪了不起的地方。

毫无疑问,CTB技术上线,“比亚迪新能源技术路线”必将成为全行业的又一个技术范本。在汽车“新四化”的当下,新兴技术不断推出,真正对全行业产生变革作用的却不多见,在这种情况下, CTB技术的到来和应用更值得点赞。而首搭这项技术的比亚迪海豹,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自然也是实至名归。相信随着海豹的热销,CTB技术也必将成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的引领者。

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汽车文化网(www.qichewenhua.com)所有,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,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。

发表评论
请在登录状态下进行评论
最新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
简介:愿做媒体圈一股清流,带给人们赏心 悦目的享受。

回到顶部